1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
發(fā)布時間:2024-09-27 19:09 作者:admin 點擊: 【 字體:大 中 小 】
1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事跡
【陶艷波事跡】
陶艷波,48歲,女。
48歲的陶艷波,每天從早到晚,幾乎都要陪伴在兒子楊乃彬身邊,和兒子一起學習,做兒子的老師、陪讀。
在楊乃彬一歲的時候,因為一次發(fā)燒導致耳膜出血,最終導致他失去了聽說功能。這給了陶艷波和一家人很大的打擊。
為了給孩子治病,他們走過了很多地方,但醫(yī)生的結論始終讓他們失望。很多人勸陶艷波把孩子送到聾啞學校,但是陶艷波沒有放棄。為了兒子,她專門從老家黑龍江到北京去學習唇語,然后一點點地教兒子說話、識字。
陶艷波堅持讓兒子上正常學校,為此她做出了一個難以讓人理解的決定:辭職陪著孩子一起上學。就這樣,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,****二人一起學習。陶艷波就是兒子的耳朵,就是兒子的向導。楊乃彬的老師、同學也都為這對****提供了最好的條件。經(jīng)過不斷練習,楊乃彬也能比較正常地和人交流。
如今,楊乃彬已經(jīng)考上了大學,成為了河北工業(yè)大學機電專業(yè)的學生。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回報父母,回報老師,回報所有幫助他們的人。
6、大漠獵鷹:木拉提西日甫江
【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跡】
木拉提西日甫江,男,38歲,維吾爾族,新疆和田地區(qū)公安局民警。
木拉提西日甫江,是新疆和田地區(qū)的一名公安民警,曾榮立個人二等功兩次,個人三等功四次。早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讀書期間,木拉提就多次參與警方的反恐行動,擔當臥底和翻譯。從警14年來,木拉提西日甫江始終堅持戰(zhàn)斗在打擊暴恐犯罪活動第一線,用熱血和行動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與社會和諧穩(wěn)定,被當?shù)厝罕娮u為大漠獵鷹(維吾爾語的尊稱,傳說中老百姓的守護者)。
2014年4月,木拉提獲得重要情報,一伙隱藏在和田農村的暴恐分子,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彈,準備實施多點連環(huán)襲擊。秘密偵查發(fā)現(xiàn),暴恐分子有很強的反偵查意識,布置了大量機關,還在制爆窩點的內部和周邊預埋了遙控啟爆的****,事情一旦敗露,就打算和警察同歸于盡。情況緊急,木拉提和戰(zhàn)友們沒有猶豫,在摸清位置、確定時機后,果斷行動,擊斃了歹徒。當場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彈的成品和半成品,其中包括殺傷力巨大的汽油炸彈和炸彈。
和田是暴力恐怖斗爭的前沿陣地,面對艱巨繁重和復雜危險的維穩(wěn)任務,木拉提西日甫江與犯罪分子機智周旋、斗智斗勇,先后數(shù)十次將暴恐犯罪活動打擊在預謀之中。
戰(zhàn)友的犧牲、親人的牽掛讓木拉提更加堅定。他說,我們的這個工作背后,是美好的一個未來。因為我們就愛我們的祖國,愛我們的新疆。
7、不懼麻風:肖卿福
【肖卿福事跡】
肖卿福,男,66歲,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皮防所支部書記、皮防科科長。
肖卿福自1974年從衛(wèi)校畢業(yè)后,走上麻風病防治的崗位。他獨立確診、治療麻風病新發(fā)、復發(fā)患者300多人,矯正康復手術100多例,從未出現(xiàn)過醫(yī)療事故。他在盡心盡力做好麻風病防治工作的同時,還利用各種機會宣傳麻防科普知識,到全縣各醫(yī)療單位進行皮防知識講座近百次。
說到麻風病,許多人都會望而生畏,肖卿福卻和麻風病打了40年的交道。于都縣黃麟鄉(xiāng)安背康復村正是一個麻風村,醫(yī)療條件相對落后。在村里,肖卿福既要當醫(yī)生又要當護理員,不管是看病還是病人的日常料理都是他一個人在做。他為病人打針、敷藥、清洗潰爛的傷口,護理眼、手腳畸殘的病人,給他們喂飯、喂水、抹身子,將救治麻風病人之責時時記在心上,從沒有過任何埋怨。
當好麻風病醫(yī)生,比當好其他(最小的合數(shù)是幾?最小的合數(shù)是4。合數(shù)是指自然數(shù)中除了能被1和本身整除外,還能被其他數(shù)(0除外)整除的數(shù)。自然數(shù)從0開始。)醫(yī)生確實更難。麻風病人也都是人,既然我選擇了當醫(yī)生,不管怎么樣就是要為病人服務。肖卿福這樣說過。現(xiàn)如今66歲的肖卿福,仍然還在麻風病防治一線奮斗著。2010,肖卿福是全省麻防專業(yè)技術學科的帶頭人,先后榮獲全國麻風戰(zhàn)線突出貢獻獎馬海德獎全省麻風病防治先進個人。
8、最孝女兒:朱曉暉
【朱曉暉事跡】
朱曉暉,女,黑龍江綏芬河市民。
朱曉暉的父親在2002年患彌漫性腦梗塞,從此癱瘓在床,失去了生活能力。為了更好的照顧父親,朱曉暉辭掉了在報社的工作。為了給父親治病,她不但賣了房還欠下一身債務。因為不堪重負,朱曉暉的丈夫帶著孩子離開了她。朱氏父女在社區(qū)的車庫里安了家,一住就是12年。
朱曉暉曾是一位有才氣的詩人,詩歌在全國獲得過很多獎。父親生病前,她喜愛讀詩、寫詩;而現(xiàn)在她看得更多的是醫(yī)學護理和養(yǎng)生方面的書籍。老人患病后落下了癱瘓的毛病,腿腳不便,大小便也不能控制。朱曉暉幾乎每天都要給他擦洗身體。在她的細心照料下,老人臥床12年都沒有得過褥瘡。但常年的操勞,使得才41歲的她早已滿頭白發(fā)。
維持兩人生活的唯一來源是老人每個月一千多元的養(yǎng)老保險。父親治病的開銷不能省,朱曉暉就只能去市場里撿人們不要的菜給父親吃,自己則用咸菜就著米飯度日。雖然生活環(huán)境艱苦,但朱曉暉一直努力讓父親生活的更舒適些。老人因為心疼女兒,常常痛哭。
除了每天照顧父親的起居外,朱曉暉在周末還有一項重要工作,就是給三四個債主的孩子補習。對于別人的幫助,朱曉暉感恩在心,她也在用自己的行動把愛和善意傳遞給更多人。
9、光耀人間:師昌緒
【師昌緒事跡】
師昌緒,金屬學及材料科學家,兩院院士,曾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。
1948年,師昌緒赴美留學。50年代開始,師昌緒為爭取回國,進行了長期斗爭。1955年6月,師昌緒回國,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,從1957年起便負責合金鋼與高溫合金研究與開發(fā) 成為中國高溫合金開拓者之一,領導開發(fā)中國第一代空心氣冷鑄造鎳基高溫合金渦輪葉片,使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自主開發(fā)這一關鍵材料技術的國家。
師昌緒對國家科技政策的制訂及科技機構的設置和發(fā)展做出了突出貢獻。他倡導并參與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建立;多次主持全國材料領域發(fā)展規(guī)劃。師昌緒在國際材料科學領域享有很高聲譽,多次擔任國際材料領域學術會議主席或顧問。
